Sunday, March 28, 2010

3 月 18 日 永誌難忘的Black Fort

圖片說明:
1. 這天風很大,大西洋的浪拍上崖頂,很震撼。
2. 島上唯一的SPAR和Coffee Shop,很容易就會碰上認識的人,這種感覺,很像RPG遊戲裡的小城鎮,從島民口上收集情報(真架,tourist office是廢的),為著一個又一個小mission在島上穿來插去,感覺好好。
3. 島的西面全是石崖與石牆,形成一座迷宮。
4. 前往Black Fort的山路上,看到這兩隻馬/驢,我靠牠們認回程的路。
5. Leah(左)與Patricia(右),Leah的個性跟Lingzi有兩分似,不過因為是西方人版本,所以更勇+Open+反應快,而且也是一名路痴!和Lingzi一樣,是一名與名人相似的靚女(Pat說她長得與威廉王子的女友Katie一模一樣),所以Florian很快便愛上她了。哈哈。
6. 我在Black Fort上奔跑。

一覺醒來,下著大雨!頂,即時沒有興致起身,睡回籠覺去。
再醒,哈,雨停了,而且陽光普照,噢,真愛死了愛爾蘭的天氣。
爬起床梳洗,在廚房遇上Marion,這時才交租,她說她沒錢找,我說那你請我飲野補數吧。她似乎因此覺得我很nice。
其實對於Inis Mor並沒有什麼概念,第一件事到單車店租單車去,在島上唯一的超市 SPAR(亦是唯一的酒舖/櫃員機/National Lottery)門口遇上法國同宿們正準備出發採訪,跟他們打聲招呼便提款去。用30歐租了三日單車,單車店的老闆說今天大風,不適宜踩太遠路到著名的Dun Aengus去,可考慮踩單車去Dun Duchathair(即是Black Fort),噢,正好啦。
終於開始我在愛爾蘭的第一次單車之旅,呼,缺乏運動的身驅踩兩步便覺乏力。在上大斜的路口前坐下休息吹海風,竟給我遇上Leah和Patricia,和她們聊了一會,我堅持用自己的單車代步,她倆便先行了。
誰知踩上大鈄路,前面是一片顛簸的石路,努力踩了一會,最後還是因為害怕自己得腦震盪而棄車。快步追上Leah & Pat,不多久便走上崖。風好大,和Leah兩人在石崖上走了好一會,風吹起的浪把眼鏡和相機鏡頭都沾濕了,還是繼續走下去,而這一切都好值得。
整個Black Fort,就我和Leah 兩個人。
又湧起了那種「我在哪裡?」的超現實感覺。
真的,這裡是那裡呢?
大西洋上一個大島旁的一個小島西面的一面崖上,而我,來自太平洋的一個小島的一座山下,出生在太平洋一片大陸的南方的一座小城。半年前,我還在那島東面的一座工廠大廈打電腦打電話,舉目四望連半扇窗也沒有。而現在我在這斷崖千年前人們堆疊起的石陣上,看拍到崖頂的巨浪,身邊只有這名昨晚認識的女子,耳邊只有風聲與浪聲。
Artist Hostel 另一名主人 John 說,Black Fort是一個神奇的地方。他曾在這個人跡罕至的天涯海角,遇上他在日本酒吧表演時的Fans。這名Fans沒有在繁華的東京街頭遇上他,也不曾在人來人往的成田機場遇上他,卻在渺無人煙的Black Fort重遇,人與人的緣份,真的只能用magic來形容。
下山回宿,Patricia已走了,Leah往南面的Killeany去,明天就走的她要爭取時間看遍這個島,我則踩單車回宿,途中路過Kilronan Hostel,想找Patricia告訴她我們平安沒有掉下崖,卻遇不上她,只好留話給receeption。
路過SPAR補給一下,再踩單車回Hostel,今晚兩名法國仔會搬過來我間房,因為Marion要趁旅遊旺季前,替他們的房間油油。噢,我的自在時光結束了(後來發現,同這兩名法國人同住都好自在,基本上你可以很隨性,因為他們也很隨性)。
小睡一會,晚上去看一套名為《Bombshield》的drama,本來Leah說一起去的,但她太累放棄了。我想,竟然給我在這個孤島遇上drama演出,就算要12歐也要去的(但原來是中學禮堂的舞台,sound & light 可想而知)。戲又是monologue(怎麼我來這裡看的戲都是monologue?!),4個女人說她們的故事,很喜歡那個60歲寡婦的故事,很勇敢很直白。
晚上在 Joe Watty's 又遇上 Leah 和 Pat,後來兩名法國仔也來了,這晚圍坐傾偈至打烊,十分痛快。雖然只相處了一天,我卻十分捨不得 Leah,叫她年底往中國和香港時記得找我。
回房,Florian吵著要找Leah,我把Lonely Planet 飛了給他,裡面有Kilronan Hostel的電話,他卻沒有勇氣打去(哈,當然了,找死麼)。
也許是第一晚與介乎陌生與認識之間的男子同房,而且黃昏時睡了一覺,竟然睡不著。Adrien看來也一樣,聽著Florian均勻的呼吸聲(我警告他不要打呼嚕),也同時聽到Adrien輾轉反側的聲音,感覺好奇怪,你可以清楚的知道附近這名男子的一舉一動,知道他睡不著,他也知道,偶然輕聲說兩句不著邊際的話,然而,明明這個人你昨天才認識,除了他是法國人之外幾乎全無所知,這才是真正的這麼近那麼遠吧。於是,我想到了如何改寫姑婆屋,還真的爬起身寫低了!

Wednesday, March 24, 2010

Inis Mor (meaning: big island) Diaries


大部分人遊 Aran Islands,都會選擇參加Local Day Tour,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,這個島這麼小,一天就夠了,一日遊又方便又不用煩交通,多麼好。那麼,他們一定不會喜歡這三個島(尤其遇上打風落雨,而要在愛爾蘭遇上這種天氣,實在太容易了)。然而要感受Aran Islands的魅力,非得留個三五七天才可。

我在Inis Mor留了5日4夜,臨走差點哭了,捨不得這裡的風景、人、氣氛,和那些美好的時光。想寫的東西太多太碎,唯有當日記寫吧。如覺太冗長請見諒,只因有太多想說的話,唯有多貼點相補償。

3 月 17 日 St Patrick's Day
從熱鬧的Galway,搭巴士到Rossaveal再轉下午6:30分的船,我來到了安靜的Inis Mor,臉上還留有在Galway街上畫的愛爾蘭國花三葉草(Shamrock)圖印。
在一間名為 Artist Hostel的旅館訂了三晚床位,本來對這個名稱有點感冒,感覺有點扮野,但這裡只有兩間hostel可揀,我喜歡它只有三間房(一間是雙人房)10個床位,而且另一間在碼頭,有點過份喧鬧了。
下了船,已入黑的島一片寧靜,路燈都不多見,雖然Artist Hostel位置有點隱蔽,但按著網站的指示,倒不難找。反而找到後心一沉,兩間屋烏燈黑火,人影也不多見一隻,正擔心自己晚上要訓街,終於給我在玻璃門上找到一張「Marion's out in Joe Watty's」的小紙條。
Ti Joe Watty's 距離Artist's Hostel不用兩分鐘腳程,是島上最熱鬧的Irish Pub,剛剛也路過,拿著大包小包的我,唯有硬著頭皮走入Joe Watty's找Marion。
一推門,我感覺自己就好像《Lord of the Rings》裡面那四隻哈比人,第一次走入The Prancing Pony,酒吧裡的所有人仍像沒事發生般繼續傾偈,但你強烈地感覺到自己是眾人的焦點(因為我實在太不同了,唯一的東方人,仲要拎著一袋二袋)。走到吧枱,點了半pint Guiness,就有個醉酒佬問我:「Are you married?」「Do you want to marry me?」(後來我發現原來他問過全場所有女仔這個問題,哈哈)
正愁著,就見一名樣貌兇惡,身形肥胖,有如大姐頭的女人招手叫我過去坐,原來她就是Marion!雖然她惡形惡相,但一和她談話就覺她友善豪爽了。在Marion那桌坐下,給自己點了Fish & Chips,可能是我太異類的關係,很多人走過來搭訕,我從Galway帶來的綠帽似乎讓大家很高興,同場又正有傳統愛爾蘭音樂表演,一點也不悶。
原來今晚得我和兩名法國仔住在Hostel,他倆就坐在附近,他們會在這裡留一個星期,正在製作關於 Aran Islands 的Radio Documentary,樣子較斯文少言戴眼鏡的是Adrien,職業是Cam Man,負責影相,他說之後也會做導演;留著鬍鬚一頭卷髮的是Florian,職業是Sound Technician,亦是這個documentary的主腦。一向和法國人不咬弦的我,誰知和他倆勁好傾,跟他們說我來自香港,Florian就跟我說他很喜歡王家衛的戲,最鍾意《花樣年華》和《春光乍洩》,不過覺得王家衛的近作唔掂,《2046》睇到佢訓著左,《藍莓之夜》佢直頭沒興趣看。而Adrien將會是第二個杜可風。我跟他說哥哥張國榮死的那一天,是香港人心目中很傷感的一天。然後他跟我說,他看了《Man of Aran》這套1934年的紀錄片,覺得很感動,於是決定製作一個關於Aran Islands的聲音紀錄。
這兩名法國男子亦是典型的書怪,溫書很勤力,常往自修室,而且讀的都是高深的手捲書。後來,來自北愛,但在紐西蘭工作了數年的Leah也坐了過來,Leah去年聖誕辭了工,剛完成「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」的課程,打算用一年半的時間從愛爾蘭出發,由西歐到東歐,再經聖彼得堡到中國,可能在中國教一會書,然後遊亞洲再返紐西蘭,型到爆。Florian似乎對她很有好感,給她看了Black Fort的相片,還叮囑我們明天一定要到Black Fort去。
差不多一點,住在Kilronan Hostel(就是碼頭邊的那家旅舍)的Leah與她的朋友先行,我和兩名法國宿友不久後亦打道回府。
回hostel路上,望著澄明清澈的星空,聽著兩名法國同屋略帶醉意的說話,房子都沒有鎖門,但這裡人影也不見多一隻,真係鬼得閒偷你野,唔,我有一個很好的預感。今晚自己一人獨佔一間房,聽著大西洋的海浪聲睡著。

St Patrick's Day 的晚上,Joe Watty's 很熱鬧,還有傳統愛爾蘭音樂表演。

延伸閱讀:
《Man of Aran》紀錄片,一套在紀錄片史上很重要的片子,Adrien說這套片set 了很多紀錄片的rules,Robert Flaherty 用了兩年半時間拍攝,看過後你會發現,原來高清拍攝、影像技術什麼的都不重要,七十年前的取景拍攝,仍能震撼心靈。

Sunday, March 14, 2010

浮雲

在閣樓的最後一個藍天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「看天空裡浮雲悠遊
羨煞了我的不自由」 ~《頻率》歌詞

星期天的早上,如常的煮水沖咖啡,如常地放兩片麵包入多士爐,一片塗朱古力醬,一片塗蛋沙律加一片火腿,耳邊傳來Jeffrey伯伯吸塵的聲音,又聞到漂白水的味道,屋主又開漂白水洗擦廚房了。不過一個星期的光景,這些事物都好像變成了一種常態。

然後我想,這種生活,很浮雲。工作三個月算很久,再見舊老闆好像見到熟人,而明明他不過是你個多月的team manager;住在同一個地方一星期,已能發展出一種常態,離開竟有唏噓;認識一晚的靚仔,可以和他熱吻,然後交換電話說句「Nice to meet you」揮手講byebye,然後你知道沒有然後。我開始分不清時間的頻率和情感的濃度。在這裡你知道和所有人都是一種暫時的關係,所以永遠都不敢投入很多的感情,然而人的情感總是需要地方投放的,所以可以為少少的東西感動半天,可以為一晚愉快的談話而回味再三。

還是我們的人生,也不過是浮雲?

坐在廚房木椅上,吃完朱古力多士,開始吃火腿蛋沙律多士,唔,真是美味啊。做德成女傭一年多的日子,建立起來的關係,又好像和在愛爾蘭這家公司差不多;Facebook上舊行家在說著老記春茗,我在想像席間各人的關係,是不是也是這般君子之交淡如水,吹吹水說說近況然後下年春茗再見。屋主在跟我說她和印度仔的感情煩惱,相差三十年當然沒有可能發展出A Relationship,而且半年後印度仔又會走,我心想半年已算很久了吧,煩這麼多幹嘛。Jeffrey跟她說句拉丁諺語「Carpe Diem」,「seize the moment」,就是我們常說的活在當下。轉念又想,屋主的生活如此settled,住在同一個地方廿多年,跟我對時間的概念差天共地可算應份。

然後我想像五年後的自己,會是乖乖地坐在office內打電話打電腦,我這刻坐在廚房內食多士看藍天的光景,會不會只是那個在office內發白日夢的自己的腦中的一點回味。時光在緩慢地略過,很快我又踏上新的旅程,很快我又回來,很快我又開始工作,然後遇上一些人,然後飛機又在香港國際機場著陸,然後我又等行李,可能又有新的計劃,然後計劃又很快實行又結束,遇上另一些人,一切都像浮光略影。

然後我在想究竟是我們羨慕浮雲,還是浮雲羨慕人。或者是時候revisit一下姑婆屋,想不到這麼快,我又走到可以revise姑婆屋的心境了。

Wednesday, March 10, 2010

一個好男人 - 利物浦

「It's the best city in the world!」~ 都柏林的士司機

「利物浦個城市規劃好似做得幾好。」~ 正在讀建築的才華

本來選利物浦,只是因為可以由利物浦搭船返都柏林,好似好型咁,但聽了上述兩位朋友關於利物浦的評論,對這個城市有了更多的期待。

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,城市的歷史、街道、人、氣氛、建築,甚至球隊(=P),其實都有一種集體累積的性格。利物浦的性格很鮮明,就是香港人心目中的好男人。

我說的,是真的好男人,英文的話大概是Family Man,就好像以前訪問過的好多IT公司的高層,有個美滿的家庭,一子一女,有穩定的事業,做事Smart又夠理性,答問題得體(所以曾德成絕非好男人),做presentation吸引不會令人訓著(唔好以為好男人等於悶),會加入適度的幽默感,所有東西都安排得整整有條。老實,如果講城市規劃,利物浦比倫敦好得多,我一開始還以為是因為倫敦在二戰中被炸得好慘的緣故(英國人管那段時期叫「The Blitz」),但原來利物浦都被破壞得厲害,所以這個城市建築的「和諧」其實是規劃做得好,沒有哪一個區特別格格不入,又隱隱滲透著自己的性格,左望、右望都覺得舒服和諧,不似倫敦,泰晤士河兩邊的建築實在古怪不搭調。

好男人是忠誠而且長情的,你看謝拉達就知道了,勁好波又靚佬但足球生涯從未轉會,長情專一因此越來越多人鍾意佢。好男人同時好理性,在利物浦那幾天,正值樸次茅夫資不抵債面臨倒閉,新聞同時說利物浦是所有英超球會的「榜樣」,成績不俗財政穩健,真是的,球會與城市性格同出一徹。

好男人做事和選擇都是大路的,對,或者你會說披頭四也是來自利物浦,你或許會覺得他們創造了一個時代,造成了一個風潮,但越聽披頭四的歌,就越覺得其實是時代造就了他們,他們的歌,在那個年頭該是非常主流的,歌的內容也非常主流,旋律易入耳好哼。而關注越戰、和平、「行為古怪」,是披頭四解散後John Lennon一個人的事。

但你不能強求「好男人」有批判思想,因為他們實在太穩健以家庭為中心,思想、公平這些東西不是他們的priority,這類好男人通常是很成功的商人,正如利物浦就是一個商人之城。但商人,為了家族的利益可以不顧一切,所以在十八、十九世紀,利物浦是全英國奴隸貿易最繁盛的城市,而販賣黑奴,是多麼不人道的一件事,給非洲帶來了多大的傷害,令整個非洲大陸的發展比全球慢了400年(因為三份之二的年輕人都被捉走賣走了),那是多大的一個罪行。為了盈利,他們可以全無反省地販賣人口。對家人好,不代表對其他人好。利物浦的國際奴隸博物館,給我的正是這種感受。

在香港,我也見過不少這種好男人,理性上,我知道他們是很好的結婚對像,到了一定年紀,他們更會說出很多看起來很有人生智慧的說話。我沒法討厭他們,然而,我也永遠沒法欣賞他們,也不能強求,這類人會震撼你的心靈。

利物浦的唐人街,也比一般的唐人街闊落舒服。

Albert Dock 一景。主要的博物館都在這裡。

好男人的浪漫:在利物浦的海邊看到這樣的「同心鎖」,真的忍不住笑,這裡可供情侶扣上一個鎖,祈求天長地久鎖在一起,這樣子不浪漫和醜樣的定情信物,還是第一次見,但也真的很「好男人」的style。

讓我感受很深的國際奴隸博物館,展出了很多歐洲人當年的惡行,以及黑人因此受到的傷害,十分十分值得一去。只是,原來要到2007年,才有這樣的一個博物館出現。既得利益者的反省,永遠是一個很慢很慢的過程。

在The Blitz時期被炸得只剩外型的St Luke's Church,正展出利物浦露宿者的攝影作品,大會給每名露宿者一台5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,由他們的角度去看這個城市。

露宿者作品之一

Thursday, March 04, 2010

我的職業是長期旅人

又再踏上旅程,在不知道有沒有工返的情況下,當然要為做一個長期旅人作好準備。長期旅人這份工的特點是:儲備好少、可能一做就好幾個月、零收入,在這樣的情況下,「旅行」亦有了新的意義,食好住好玩好盡情享受早已不是目標(除非你有好多錢),對我來說,旅行更重要的,是旅途上的一期一會:例如在威爾斯因為落雪巴士停開而認識了來自倫敦的Iona,一見如故;然後因為Iona而到了她做義工的Primrose Organic Farm探訪,比原本計劃的Hay-on-wye還要精彩;例如竟然給我在倫敦碰上《等待果陀》......所以我很喜歡「一期一會」這個來自日本的說法,本是用於賞櫻的,說的是人和櫻花的緣份,每年每月每次看到的櫻花,都是那一刻獨有,今生不再。為了這些未知的一期一會,如何在現有的儲備下,搣足幾個月,變得非常重要。

其實去歐洲旅行並不如人們口中所說的貴 -- 只要你忿得捱、願意相信(包括相信hostel共用的廚房和廁所是清潔衛生的,事實上我至今亦沒有出過事,腸胃還好像健康了;包括相信人們不會偷你的東西;包括相信與陌生人share一間房他們不會傷害你)、願意自己煮野食、還有預早作好準備(這對出名last minute的我來說是最大挑戰)。上圖呢,就是我的背囊的基本裝備,對我來說是長期旅人必備之物:

1. 好用的背囊 -- 本來沒有打算帶,因為我出街通常用側揹袋,不過因為要帶給爪爪的東西太多了,所以多帶了一個背囊來裝,誰知發現背囊真的非常好用,揹一天膊頭也不會累,現在出街都會用背囊了。
2. Blackout 仝人送的輕盈保暖壺 -- 超級好用!每天早上泡一壺茶,夠喝一整天,而且一天下來茶仍是暖和熱的。能解除旅途上的口渴、寒冷從而免除自己對街上Cafe裡的咖啡、熱朱、熱茶等奢侈品不必要的慾望。
3. 在Cambridge的中國雜貨店買的烏龍茶茶包,一盒20包,盛惠0.68鎊 -- 雖是大陸廈門出品,不能強求茶香,但消滯生津止渴等功能全都做到,一茶包可用一天了。
4. 防漏能入微波爐午餐飯盒一個 -- 每天早上為自己準備三文治、意粉、炒公仔麵等午餐已是指定動作。出街食就算快餐也要5歐羅吧,現時我的平均成績,是15鎊/歐羅食足一個星期(包括早午晚餐),不是餐餐自己煮是做不到的。
5. Angry送的塑膠組盒餐具 -- 又是非常好用,一套有齊筷子、叉和匙,足夠應付一餐意粉+Yogurt的午餐。奢侈的Benneton 出品,有舊同事大讚:「It's lovely」
6. 環保袋 -- 大部分歐洲地方買東西都需自備購物袋,不想無啦啦又買個袋,我養成了帶環保袋出街的習慣,我喜歡這種棉麻布質的,因為夠輕、不易爛和可以放入洗衣機洗。
7. 書 -- 就算在香港,我也有帶書出街的習慣,因為太重了,只帶了一本中文書上路,英文書愛爾蘭的話可以在圖書館借,歐洲其他地方,也可光顧Oxfam二手店或在hostel以書換書補給。
8. iPod / 手機 -- 出街必備吧。
9. 牛奶 -- 歐洲的牛奶真的好好飲,而且好平,像這樣的500mL裝只需0.45鎊。
10. 咖啡 -- 咖啡對我來說是必須品,大部分時候,我會偷hostel的咖啡包,不過還是會自備一樽即沖咖啡。
11. 朱古力消化餅 -- 這個非常重要!因為好平!這樣的大小大部分超市都是0.6至0.8歐羅就有交易,好味、飽肚,一定要隨身,否則在街上肚餓隨便買件三文治就5大歐羅了。

此外,忘了拍照的,還包括鎖、即食麵、Yogurt等。

現在的生活,好像每天都在考慮衣食住行這些生存的基本事情,但我記得Alan難得說過一句幾有智慧的說話,他說做light designer他會喜歡上環演講廳,雖然好少燈,但就因為得好少燈,反而light designer最能夠發揮創意,大場可能什麼燈都有,但最後light designer做出來的東西反而普通。

我是真的很同意的,同樣道理,雖然只買Tesco「reduced to clear」的食物、活在0與1歐羅之間好像很苦,但這樣的「生存」,反而最有「生活」的感覺。